11月24 小雪:冬韻初臨,藏養(yǎng)有道
小雪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第二十個節(jié)氣,亦是冬季的第二個節(jié)氣,公歷每年 11 月 22 日至 23 日交節(jié),2024 年的小雪始于 11 月 22 日。此時節(jié),秋意漸消,冬寒初顯,天地間已然染上淡淡的冬日韻味。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記載:“十月中,雨下而為寒氣所薄,故凝而為雪。小者未盛之辭?!?這句話精準勾勒出小雪節(jié)氣的物候特征 —— 隨著氣溫降至冰點附近,空中的降水形態(tài)由雨逐漸凝結為雪,但此時寒氣尚未達到極致,降雪量通常不大,“小雪” 之名便由此而來。需要注意的是,節(jié)氣中的 “小雪” 并非天氣預報里的降雪等級,而是對這一時期氣候趨勢的概括,核心反映了氣溫下降、降水形態(tài)轉變的自然規(guī)律。小雪一至,寒潮與強冷空氣活動愈發(fā)頻繁,天氣將日漸寒冷,冬日的氛圍感也愈發(fā)濃厚。 我國古代將小雪節(jié)氣分為三候,細膩描繪了時節(jié)流轉的漸變過程: 一候虹藏不見。氣溫持續(xù)走低,空氣中的水汽多凝結為霜雪,彩虹失去了形成的條件,便悄然隱匿起來;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。天空中的陽氣向上收斂,地面的陰氣向下沉潛,天地間陰陽二氣不再交匯流通,萬物的生機隨之潛藏內斂; 三候閉塞而成冬。隨著陰陽隔絕、寒氣漸盛,天地萬物進入封閉潛藏的狀態(tài),嚴寒的冬季正式拉開序幕。 小雪習俗:順應時節(jié)的生活智慧 腌臘御冬 民間自古有 “冬臘風腌,蓄以御冬” 的說法。小雪過后,氣溫驟降且天氣干燥,這種環(huán)境能有效抑制細菌滋生,是腌制臘肉、香腸、風雞等臘味的絕佳時機。家家戶戶會趁著晴好天氣,將新鮮肉類用鹽、酒、香料腌制后懸掛晾曬,讓風味在時光中慢慢沉淀,為冬日餐桌儲備下咸香醇厚的美味。 晾曬魚干 在沿海地區(qū),小雪時節(jié)的習俗則與漁獲緊密相關。此時正是魚類豐收的季節(jié),加之干冷的氣候利于保鮮,漁民們會將捕獲的鮮魚處理干凈后,鋪在竹架上晾曬成魚干。經過陽光與清風的淬煉,魚干肉質緊實、味道鮮美,既是冬日里的特色食材,也是沿海人家儲存食物的傳統(tǒng)方式。 烹食糍粑 南方部分地區(qū)流傳著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。糍粑由糯米蒸熟后搗爛制成,口感香甜軟糯,趁熱食用時,糯米的溫潤與甜味能驅散冬日的寒意,既能作為解饞的時令小吃,又能起到暖身驅寒的作用,是南方人對抗?jié)窭涠镜奶厣朗场? 釀造小雪酒 一些地區(qū)還有小雪后釀酒的傳統(tǒng),稱為 “小雪酒”。古人認為,小雪時節(jié)氣溫低、濕度小,利于糧食發(fā)酵,且釀出的酒不易變質,酒色清澈透亮,口感醇冽甘美。用新收獲的糧食釀酒,不僅是對豐收的慶賀,也為冬日增添了一份別樣的韻味。 小雪養(yǎng)生:順時閉藏,溫養(yǎng)身心 小雪時節(jié),寒氣日益深重,北方多有降雪,南方雖 “地寒未甚”,但雨水與寒氣交織,濕冷感愈發(fā)明顯,此時防寒保暖尤為重要。氣溫驟降且多變,容易誘發(fā)呼吸道感染、心腦血管疾病及腸胃不適等問題,養(yǎng)生調理需遵循《黃帝內經》“冬三月,此謂閉藏” 的原則,緊扣 “秋冬養(yǎng)陰” 核心,重在 “藏” 與 “養(yǎng)”。 人體在此時節(jié)陰陽消長、代謝流通相對減緩,養(yǎng)生需順應自然規(guī)律:起居上宜早臥晚起,保證充足睡眠,幫助身體蓄積精元;情志上要保持樂觀平和,避免情緒大幅波動,防止耗傷陽氣;飲食上可適度進補,側重滋養(yǎng)肺腎,同時避免過度勞累,謹防陽氣耗損。 穴位保?。喊臏仃? 艾灸是小雪時節(jié)溫陽散寒的有效方式,可選擇以下穴位施灸,每次每穴 10-15 分鐘,以皮膚微微紅暈、局部溫熱舒適為度: 關元穴:位于下腹部,臍中下 3 寸前正中線上,具有溫陽補氣、強腎納氣的功效,能增強體質、抵御寒邪; 太溪穴:在踝后內側,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,可滋陰溫陽、補腎強腰,緩解冬日腰膝酸軟; 神闕穴:即肚臍中央,前正中線上,能健脾溫陽、回陽固脫,對脾胃虛寒者尤為適宜。 操作方法:點燃艾條一端,待燃燒穩(wěn)定后,對準穴位距離皮膚 2-3 厘米熏灸,避免燙傷。 十月中坐功:調和氣血 這套坐功能固護陽氣、調和氣血,適合小雪時節(jié)練習: 取盤腿坐姿,雙手扶膝,脊柱保持舒展挺直; 左手按在左膝上,肘部向外撐開,右手攀住左肘,右手回拉與左肘外撐形成溫和爭力,同時頭部向右轉; 稍作停留后,放松手肘,頭部回正; 換側重復:右手按右膝,肘外撐,左手攀右肘,左手與右肘形成爭力,頭部左轉,隨后放松回正; 收式時,雙臂自然放松,雙手輕扶雙膝,調整呼吸片刻即可。 足浴保健:溫陽散寒 組方:艾葉 40 克、小茴香 20...
